紅外CO/CO?分析儀的校準與標定:確保檢測數據準確性的關鍵步驟
點擊次數:183 更新時間:2025-11-20
紅外CO/CO?分析儀是監測一氧化碳(CO)與二氧化碳(CO?)濃度的核心設備,廣泛應用于室內空氣質量檢測、工業燃燒優化及環保排放監測。其檢測精度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評估(如CO中毒風險)與能效管理(如鍋爐燃燒效率),而校準與標定?是保障數據準確性的核心環節。
一、校準與標定的必要性:
紅外CO/CO?分析儀基于氣體對特定紅外波長的吸收原理工作(CO對應4.65μm,CO?對應4.26μm),但長期使用中,傳感器靈敏度會因環境溫度波動、光源老化或濾光片污染?逐漸下降,導致測量偏差。例如,冬季低溫環境下,探測器響應速度變慢,可能使CO讀數偏低;而工業現場的高粉塵環境會加速濾光片污染,使CO?測量值偏高。此外,儀器在運輸、存儲或長時間閑置后,內部電路參數可能發生漂移(如放大器增益變化),進一步影響數據可靠性。因此,定期校準是修正這些偏差的關鍵。

二、校準與標定的核心步驟:
準備工作: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校準氣體(如CO標準氣體:0ppm、50ppm、100ppm;CO?標準氣體:0ppm、400ppm、1000ppm),確保氣體純度>99.99%且壓力穩定(通常為0.1-0.3MPa)。校準前,將儀器置于標準環境(溫度20-25℃,濕度40%-60%)中靜置2小時,使內部元件達到熱平衡。
零點校準:通入零點氣體(如純凈氮氣或經催化處理的空氣,確保CO/CO?濃度<1ppm),調整儀器顯示值為0(或接近0的允許誤差范圍,如±1ppm)。此步驟用于消除背景干擾(如傳感器零點漂移或環境氣體殘留)。
量程校準:依次通入不同濃度的標準氣體(如CO 50ppm、100ppm;CO?400ppm、1000ppm),待讀數穩定后(通常需30-60秒),對比儀器顯示值與標準氣體標稱值。若偏差超過允許范圍(通常CO±2%FS,CO?±1%FS),通過儀器內部的校準菜單調整增益系數(如輸入標準值后讓儀器自動計算修正參數),直至顯示值與標準值一致。
三、校準周期與維護:
一般建議紅外CO/CO?分析儀每3個月進行一次常規校準?(用于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的低精度場景)或每1-2個月進行一次高精度校準?(如工業燃燒控制或環保執法)。對于長期連續運行的儀器(如電廠煙氣在線監測系統),需增加校準頻率(每周一次快速零點校準+每月一次全量程校準)。此外,每次校準后需記錄數據(如校準時間、標準氣體濃度、儀器顯示值及修正系數),建立“校準檔案”,通過趨勢分析預測傳感器老化程度(如連續多次校準偏差增大,提示需更換傳感器)。
通過嚴格的校準與標定流程,紅外CO/CO?分析儀可將測量誤差控制在±1%以內(高精度場景),為人體健康防護、工業能效提升及環保合規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。